时间:2023-02-14 18:23:43 | 浏览:1374
今天就是除夕了!
这几天,
火车站是最忙碌的地方之一,
人们不约而同,
不远千里,
从一座城市奔赴另外一座城市,
只为赶上除夕晚上的那顿团圆饭。
受到疫情影响,
他们当中的很多人,
都已独自在外好几年,
今年,
他们带着什么样的“伴手礼”回家?
让我们跟随天津广播的记者,
一起去看看!
准备了爸爸最爱吃的螃蟹,再带点窗花,以及对未来的期盼
三年前,刘英雪从吉林长春来到天津滨海新区,从事课外英语培训工作。后来受到政策变化影响,课外教培行业受到严重冲击,刘英雪所在的培训机构也关了门。立志在天津扎根的刘英雪并没有就此放弃,很快转投幼教行业。
结果受到疫情影响,近两年,刘英雪所在的幼儿园也是上上停停,作为幼教老师的防疫要求又格外严格,出行方面限制较多,所以今年春节是刘英雪近三年来第一次回家过年。为了给许久不见的二老表表孝心,刘英雪不仅准备了上好的白酒和茶叶,还专门买了一箱天津特色海鲜礼盒,因为担心在物流中损坏,她决定背上这些礼物,度过之后的十几小时车程。“我爸特别爱吃螃蟹,我们那边买海鲜不如天津这边方便。”
刘英雪的姐姐在滨海新区经营一家文化用品商店,春节期间,还会自己制作窗花等年俗商品。因为生意繁忙,姐姐就把回家看望父母的重任派给了妹妹刘英雪,还特意挑选了一套兔年主题,图案精美的吊钱、窗花,让妹妹给二老带回去。姐妹俩希望家里贴上这些,显得热闹一些。
其实,刘雪英的心里也有顾忌,她和姐姐在上个月中旬就都已经“阳”过,而远在老家的父母由于平时不怎么出门,至今还都还没“阳”过。一方面担心把疫情传给老人,另一方面她更担心,她自己也会越来越忙,到时可能就更没时间回家团聚。
爷爷没有大本事,但也得让孙子们吃点好的
火车站候车的人群中,64岁的侯金森显得格外与众不同。他和同行的老乡并排而坐,吃着烧鸡、喝着小酒。二人有说有笑,脸上都泛着红光。在他身边,除了一个小行李箱,还有一个半米见方的大纸箱,和一个缠满胶带的大泡沫箱,里面都是给家人带的美食。“纸箱子里面是带的水果,泡沫箱子里是各种海鲜,有鲍鱼、带鱼、贝类,主要是给孩子们补充营养。”
5年前,老侯通过老乡的介绍,只身从山东菏泽来到天津红旗农贸批发市场,成为一名水果装卸工。疫情三年,农贸市场作为保障市民“菜篮子”的重点单位,疫情防控措施格外严格,老侯和工友们很少出门,就住在市场里。
老侯有一儿一女,孙辈儿有5个孩子。在这些孩子里,他平时最想的就是12岁的大孙子。这几年回不了家,每到过年老侯都会给家里打视频电话,可不能亲手抱抱孩子们,总让他觉得特别遗憾。今年过年终于能回家了,老侯也早早订了火车票。虽然满打满算在家也待不了几天,但他依然打心眼儿里高兴,“我这个当爷爷的没别的本事,过年能让他们多吃些水果和海鲜,我就知足了。”
阻碍我的,是行李箱的容量
王轩磊虽然一个人回家,却提着好几个大袋子。他说,这些都是给父母带的礼物。家乡的年夜饭重视肉食,他特意选购了天津迎宾食品厂的鲜肉和熟食。麻花是妈妈的最爱,也要准备一些。还有祥禾饽饽铺的糕点,以及爸爸爱喝的白酒。他自己都很难想象,居然不知不觉买了这么多东西。要知道,以前他回家时,一个背包都装不满。
王轩磊今年28岁,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天津工作。原本想着父母就住在北京,工作之余,可以经常回家看看。但没想到,时断时续的疫情,阻碍了一家人的团聚。去年,更是他人生中第一个独自度过的春节。以往不爱看的春晚,成了唯一的慰藉,王轩磊笑着说,这可能是近些年来,看的最全的一次春晚。
今年春节,王轩磊终于如愿回了家。以往在各类短视频中,看到回家团聚的感人画面。他还觉得有点夸张。但这次,他明白了,对于常年在外的人来说,回家这个词,究竟有多重的份量。
这个天津味道挺特别,让爸妈也尝尝
相比男人的直率,女孩子的内心更柔软,礼物的选择标准也更加细腻。张梦如是秦皇岛人,大学毕业后,就留在天津从事金融行业。回家这天,她一早就去排队,购买了一款钙奶汤圆。因为和家里的汤圆味道不一样,她想让许久未见的爸妈也尝尝。她说,由于工作的原因,元宵节时,自己应该就回到天津了,希望这些汤圆,可以代替自己,陪伴父母过个好年。
随着疫情防控转段,出行越来越方便,加上这几年,回家乡的高铁车次,也越来越多。张梦如觉得,那种轻松的感觉,一点点回来了。
在中国人心中,
春节有着千斤般的分量,
为了生活,
可以背井离乡或漂泊在外,
但拼搏的最后,
就为了回家过年,
亲人两旁,饭菜上桌,热气腾腾。
什么是最好的礼物?
这或许永远没有标准答案,
但你风尘仆仆地归来,
便是一家人最好的年。
记者 | 吴昱滨 孙博
来源: 天津广播